主日圣言

世界之光 - 獻主節

Krakus

拉3:1-4;詠24;希2:14-18;路2:22-40
 
 舊約最後一部書的結尾,預言了上主要來,且要進入自己的殿內(谷3:1)。福音以驚人的方式應驗了這一預言:耶穌被抱進耶路撒冷聖殿。藉以創造萬物的那一位,成為我們中的一員(希2:14)。出生於以色列民族的耶穌,屈從於本民族的宗教傳統。
 
 耶穌的父母奉獻的“一對斑鳩或兩只雛鴿”(路2:24;肋12:8)被接納,表明聖家是貧窮的,沒有能力獻上羔羊作為犧牲(肋12:6-7)。對此另一種可能性的解釋是,借著將耶穌獻給天主,他們呈上了“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”(若1:29)。這樣,亞伯辣罕的預言就應驗了:“天主自會照料作全燔祭的羔羊。”(創22:8)還有一個細節也值得一提:耶穌被奉獻給了天主(出13:2),那祂也是被救贖的嗎(出13:13)?聖史沒有說他們按所規定的繳納給司祭贖價,即五個協刻耳(戶3:47)。拯救人類的那一位何須被贖回!
 
 在描述耶穌嬰孩的福音段落中(路第1-2章),聖家被圍在長者中間。這些人在天主前都正義虔誠(路1:6,2:25、37)。他們代表期待默西亞的以色列人民,也象徵著從舊約到新約的一種過渡。他們的出現同時也教導我們尊重長者。在聖堂中,我們能看到他們祈禱的身影,他們也通常是首先與他人分享基督信仰的一批人。比如,我想到了我的外祖母。這些人的生活往往是最好的信仰教導。
 
 “主啊!現在可照禰的話,放禰的僕人平安去了。”(路2:29)平安(和平、和好),是救贖恩惠之一。“我們既因信德成義,便是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,與天主和好了。”(羅5:1)死亡不再使我們恐懼。《致希伯來人書》的作者很好地表達了這一點。耶穌借著死亡,摧毀了“那握有死亡的權勢者——魔鬼”,從而釋放了“那些因死亡的恐怖一生當奴隸的人”(希2:14-15)。死亡成了與基督同在的通道(斐1:23)。
 
 西默盎完美地預言了基督和瑪利亞的未來(路2:30-35)。基督宗教以福音之光,光照了許多文化和民族。耶穌基督真正將榮耀帶給了以色列民。但與此同時,祂仍然是矛盾的標誌——有許多人拒絕祂,更有許多人反對祂。當瑪利亞站在十字架下時,痛苦的利劍刺穿了她的心靈(若19:25)。其實,每當她從天堂“看到”某些團體和民族借著迫害基督的兄弟姐妹而將祂釘在十字架上時,那把利劍就再次透刺她的心靈。
 
 先知亞納敬拜天主,並“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救贖的人講論耶穌”(路2:38)。甚至在這句話中,我們也可以看到對未來的預言。婦女們首先宣揚耶穌戰勝死亡,仍然活著這一喜訊(路24:9);在今日教會中她們仍然是最活躍的人,不斷地向所有等待世界從邪惡勢力中獲得釋放的人講述耶穌。
 
 耶穌是世界之光(若8:12),我們也是世界之光(瑪5:14)。讓我們把基督的光帶給那些仍然生活在黑暗和死亡陰影下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