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日圣言

喜樂隨晨曦而至 - 復活期第三主日

Krakus

宗5:27-32、40b-41;詠30:2、4-6、11-13;默5:11-14;若21:1-19(短式21:1-14)
 
 今日的聖道禮儀一開始就是禁止傳揚福音(宗5:40)。宗徒們被嚴禁宣講福音,凡違反此禁令的,都遭受鞭打。相比之下,天堂的情況與之完全相反。在那裡,無以計數的天使和長老同聲贊美羔羊的名號(默5:11-12),而且整個宇宙都在應和著這贊美之聲(默5:13)。這兩種實況在今日福音中相遇了,即那些在今世為福音勞碌的人,與在天上得享光榮的那一位相遇了。
 
 耶穌的第三次顯現是在加里肋亞,那是祂許諾給門徒們自己復活之後要與他們見面的地方(谷14:28,16:7)。加里肋亞象徵我們的家園和工作場所,基督在那裡為我們的生命帶來光明(參閱瑪4:15-16)。在那裡,宗徒們曾徹夜打魚,卻一無所獲,因為基督沒有與他們同在:“離了我,你們什麼也不能做”(若15:5)。
 
 黎明時分,耶穌站在岸邊,指出哪裡有魚——船的右邊(若21:6)。“君王要對那些在他右邊的說:我父所祝福的,你們來吧!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好的國度吧!”(瑪25:34)意想不到的漁獲,是天主眷顧他們整夜宣講仁慈之福音的標誌(若20:21-23)。天主把顯而易見的人為失敗,轉變成了極其成功的福傳(使命)。有些人由此看到希望的訊息,即全人類最終都要齊集一堂,歸向基督。
 
 伯多祿穿上衣服,縱身跳入海中(水中),前往基督那裡(若21:7)。罪惡暴露了我們的赤裸,但只有天主能遮蓋它(創3:7、21)。因此,我們蒙召去“穿上基督”(羅13:14),最終領受一件白衣(默3:5)。水是淨化的象徵,也是一個新的開始(羅6:3-4)。
 
 “是主”(若21:7)。空墳墓使聖若望相信了基督的復活(若20:8),而此次的大量漁獲使他體認到基督的臨在。他的這一見證激勵伯多祿有所行動。他上岸後首先看到的,是“一堆炭火”(若21:9;他在火旁否認了主耶穌——若18:18),還有作為聖體聖事之預像的魚和餅(參閱若6:1-14)。他獨自將網拉上岸,這表明他在宗徒中的首席權,網象徵著教會的合一。
 
 “西滿,你愛我嗎?”(若21:15-17)沒錯,他確實愛主耶穌,而且那種愛“遮蓋許多罪過”(伯前4:8)。緊接著,借著“餵養”和“牧放”基督群羊的命令,他的首席權得以確立(若21:15-17);餵養,是指訓導,並以牧放去治理。最後,耶穌預言了他的殉道,並第二次召叫他跟隨自己(若21:19;谷1:18)。這真是一個改變生命的清晨!一個曾經因恐懼而否認基督的人,如今喜樂於自己“配為基督的名字受辱”(宗5:41)。
 
 主耶穌在提比留執政時期(公元14-37年)被釘在十字架上,聖伯多祿於尼祿統治期間(公元54-68年)被釘而死,聖若望在圖拉真統治時期(公元98-117年)去世。這整段黑暗時期,企圖熄滅信仰之光。這樣的“夜晚”在基督宗教的歷史中不斷地重演。然而,夜晚始終不會永遠持續。基督往往在我們毫無期望之際出現在岸邊,使我們的信仰又開始綻放光芒。“夜間雖令人哭泣,清晨卻使人歡喜”(詠30:5)。